第102章 至汴京_知否笑长歌
新笔趣阁 > 知否笑长歌 > 第102章 至汴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02章 至汴京

  第102章至汴京

  “那和变法失败有什么关系?”顾廷烨不解道。

  “大宋建国近百年了,所谓的积弊,都是建国就存在的,只是那时候并不严重,到现在已经积重难返了。而新政从准备到实行,才花了多少时间?新政没有丝毫根基,宛如空中楼阁,失败也很正常。”李安说道。

  很多人说宋朝皇帝太过软弱,几代皇帝想变法,却不够强硬,参与变法的基本都没有好下场。

  这么说有些有失偏颇了,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三冗问题。

  而这三个问题,牵扯到最多的就是官员。

  这样一来,反对阻力自然大。用后世的话来说,这些官员就是既得利益者,而恰恰这些既得利益者都掌握着权利。所谓的变法改革,损害的都是这些掌握权利的人的利益,他们能不反对么?

  加上新政太过仓促,那些人抓到一点问题,就大加弹劾。

  皇帝要是真强硬支持,弄不好都要灭国了。

  当然了,李安也不觉得宋朝的皇帝做的对。

  当时压力太大,确实可以停止新政,但是把变法的人都贬了,有些太过了。

  这样对那些官员妥协的太彻底了,也让皇权的权威大减。

  后面的皇帝和官员有了这次的例子,都有样学样。

  皇帝想要变法改革,官员就出来反对,皇帝顶不住压力,就把变法的人贬出去,已经形成模版了。

  几次一弄,后面再忠心的人也不敢变法了。

  提起历史上最差劲的朝代,估计很多人第一想法就是宋朝。

  事实上,晋朝绝对比宋朝还烂很多。

  而且宋朝的昏君在所有朝代中都排不上名次。

  但偏偏提起宋朝,给人的印象就是孱弱无能。

  李安觉得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,除了重文轻武外,宋仁宗庆历新政的妥协,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  后面的皇帝反正遇到事了,就妥协,都妥协习惯了。

  当然了这些话属于大逆不道,李安只能心里想想。

  “子谦的意思是,只要徐徐图之,变法就能成功?”顾廷烨问道。

  “仲怀,甲班上风大,咱们还是回船舱吧。”盛长柏开口道。

  他知道要是再聊下去,就要谈论到十分敏感的话题。

  虽说这里只有他们三个,也能相互信任,但是这种话题还是少谈为妙。

  “呵呵,盛大人有个好儿子啊。”

  “哈哈,刘学政过誉了,你这个学生才思敏捷,见识不凡,将来必成大器。”

  三人听到说话声,连忙回过身来,他们光顾着说话,竟然没注意的盛纮和刘学文来到了顶层甲班。

  “见过老师,盛大人。”

  “见过父亲,刘学政。”

  “见过盛大人,刘大人。”

  盛纮摆了摆手,看向盛长柏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欣慰,说道:“变法的事浅谈可以,不要深谈,也不要多谈明白么?”

  之前在扬州盛纮也看过李安的文章,心里都有些后悔。

  比起刘学文来,他认识李安更早。

  要是早点注意到李安,收李安为学生,也就没有刘学文什么事了。

  然而听到李安刚刚那一番话,盛纮突然就不羡慕了。

  虽说官家前几年恢复韩大相公相位,很多人都觉得官家有意变法。

  一时间关于变法的谈论甚嚣尘上,许多人都在谈论。

  但是以盛纮来看,即便官家有意变法,也不太可能成功。

  加上如今官家因为立储和朝臣正斗,这种事情持续个几年都正常。

  等立储的事有了结果,官家还能有心思变法么?

  李安说的那些,确实很有见地,然而太过锋芒毕露了,这在官场不是好事。

  在官场只有处事圆滑,才是长久之道。

  甚至以后李安有可能因为喜欢胡乱谈论这些敏感话题,连科举都考不中。

  还是自家儿子聪明,跟他一样圆滑,知道这样的话题不该多谈论,并没有多说,还制止了两人继续说下去。

  此刻盛纮颇有种吾儿类我的感叹。

  “是。”三人连忙应道。

  “呵呵,刘学政咱们去手谈一局如何?”盛纮笑道。

  “善。”刘学文微笑着点了点头。

  “他们什么时候来的?”

  顾廷烨看着两人下去,疑惑道。

  “你还说自己从小练武呢,人都走到跟前来了,都没有发现,还好意思问。”李安没好气道。

  “额…你不也练武,也没见伱发现。”顾廷烨反驳道。

  “我才练多久啊。”李安说道。

  “好了。”

  盛长柏打断了两人的话,说道:“子谦,仲怀。我知道你们胸有大志,不过这种话题牵扯太多,尽量少谈为好。我们私底下聊聊没关系,像刚刚幸好上来的是我父亲和刘大人,若是别人听了传扬出去,对我们很不利。”

  盛长柏阻止李安说下去,并不是像盛纮想的那样是圆滑,而是谨慎。

  正如盛纮说的,这种事可以浅谈,却不能深谈。

  一旦被打上变法一派,对他们很不利。

  “则诚兄放心,我明白的。”李安说道。

  “走吧,上面风大,咱们下去吧。”盛长柏说道。

  ……

  接下来近半个月时间,李安每天不是在房间看书,就是和盛长柏还有顾廷烨聚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。

  当然了,多数时间都是李安和盛长柏谈论,顾廷烨听。

  中途下了一场大雨,风大加上能见度不高,靠岸停了几天,耽误了些时间。

  四月初五从扬州出发,一直到十九日这天中午,才远远的看到汴京码头。

  李安站在甲板上,看着人流拥挤的汴京码头,露出了兴奋之色。

  在船上憋了这么多天,人都快疯了。

  这也就是他们乘坐一条船,要是分开,更加无聊。

  汴京作为大宋国都十分繁华,码头附近数十艘船等待靠岸,排了近办个时辰的队伍,才轮到李安他们乘坐的船。

  盛家老太爷十分有眼光,早年就在汴京置办了个宅子。

  盛纮收到任命书的时候,就派心腹下人来汴京打扫宅院。

  启程前就已经让人传了信,船一靠岸,提前等在码头的下人,就迎了过来。

  盛纮本想邀请刘学文去盛家暂住,被刘学文拒绝了。

  刘学文虽然在汴京没有宅子,却也提前派下人来汴京租了宅子。

  下了船,刘学文让李安去找了几个帮闲,从码头上租了几辆驴车,让帮闲帮着搬卸行礼。

  “则诚,仲怀,我就先跟老师走了。”李安说道。

  “刘学政租住的宅子在哪我知道,明天我去找你,带你和则诚逛逛汴京。”顾廷烨笑道。

  “好,我可是记得某人说过来汴京要请我和则诚去个好地方呢。”李安笑道。

  “还有这回事?那我可要好好见识一下,说实话前些日子来,真没好好逛过汴京。”盛长柏笑道。

  “哈哈,汴京就没有我不熟的地方,回头肯定带你们好好逛逛。”顾廷烨笑道。

  “二哥哥!”

  就在这时,远处传来一声呼喊声。

  三人寻声望去,看到远远的有个中年妇人,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正在看向这边。

  喊话的是那个孩童,见顾廷烨看了过来,面带喜色的挥着手。

  李安打量了一眼那个妇人,心里已经猜出了她的身份。

  只见那个妇人正微笑的看着顾廷烨,脸上的笑容十分真切,看不出半点作伪。

  难怪能把顾家父子玩的团团转,果然不简单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ed.cc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ed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